大學時代欣賞女人從胸部的曲線開始,婚後閉著眼睛用心感覺、欣賞女人(不是因為內人不讓我用眼睛喵其他女人。^_^),對美的定義自欲界慢慢轉移至無色界(佛家用語,可參考佛光大辭典)。吉妮雅就適合讓人直接跳過曲線這個部分去欣賞。
精神是一種很奇妙的力量,在語辭接續上常加上「動名詞」感召一字。相對於瘦削冷峻的赫姆,圓圓矮矮的吉妮雅代表著直心、無邪、無私的精神感召力,而且兼具赫姆義無反顧的特色。
這裡談的不是「教育」,這理談「吉妮雅」。在歐洲大陸似乎也上演著較輕微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偏礙戲碼。吉妮雅在深受其苦之後立即投入填補女子上大學的溝渠創辦一所專為女子所屬的大學預備學校而且任用自由派的老師。好笑的是她本身並不是為教育熱誠而投入,而是為不平等的男女關係進行補救。這就是吉妮雅。
把自由派的老師集中起來任用可說是神來一筆,頗有創意。教育在偉人的搖籃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鼓勵學生發表意見,意見本身就是一個思考判斷的果實,雖然思考力與判斷力人人都與生具有,但也是最難開發的一種。這種力量其實非常巨大,好似連鎖反應一般,絕對不同於拷貝式的思考;一加一等於無限的可能,也是研讀「旁觀者」所欲索求的神秘力量。
直心、無邪、無私的精神感召力,帶有單行式的輸出造成別人對她喜者愈喜,恨者愈恨,這些都源自赫姆同樣遭遇所謂對外表的阿德勒學說的過度補償情節嗎?杜拉克曾在形容吉妮雅的外貌後直斷:「假如吉妮雅能生做古典美人,她一定願意放棄一切表現、成功,及過人的才智。」這讓我腦海浮現「陳納德將軍的遺孀」那種近於批土式(營造業術語)的粧扮。這是女人天生的原罪嗎?
吉妮雅沙龍,這是一個很棒的點子,一處沒有成見預設立場的多元論壇,(也是一種「戰前」美,管他猶太不猶太)。也是最令人羨慕的知識觀念激盪中心,大師在沙龍內一定聽到各式人物的高論。就像李濤2100全民開講一樣,遊戲規則和主持人才是沙龍的靈魂,在她的風格燻染下可以說電視脫口秀的典範,那種賓主盡歡的場景,在媒體有限的當代維也納確實難能可貴。其中杜拉克參與討論的那場有關美國年輕人求愛、約會對異性的愛慕之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湯瑪士-曼,以他個人的角度論述美國人「因循守舊」與事實相差十萬八千里,更是道出名人也有假道學的一面。人生不要太苛求,不用裝甚麼都懂,帶點樂趣,生活才有甜味,成為專家後要更謙遜才能超越自己。
有一個觀點,讓我可以擁抱音樂;永遠給自己一個空間容納你討厭的東西,不管是對人還是物。在高中時代,喜歡聽For your eyes only、Telephone、Words、Music,就是無法理解古典音樂哪好裡好聽,簡直難聽極了!這麼難以入耳的音樂還有那麼多人喜歡,不是我有問題,就是那群人有神經病。後來我一直保留這份懷疑,嘗試去聽一聽入門的「流行」古典樂,結果果然讓我挖到一座寶山,我的懷疑是對的,是我有問題,但唯獨漏了歌劇這部分,要欣賞歌聲不會太難,只要設備夠水準就可以感覺得到,至於劇外的意涵這部分就比較難懂,前幾天讀了「旁觀者」才恍然大悟。在看了理查.史特勞斯那一段,頓時找到聽歌劇的重點就是要全盤了解劇中的背景,在理查.史特勞斯晚期作品阿拉貝拉,當代人都認為是一齣鬧劇,那知道老一輩的奧地利人所了解那是唱出殘酷的事實。劇中那一幕--軍官要求小女兒扮男裝那一段,是多麼辛酸啊!從看歌詞不知所云欣賞歌劇現在多了一把鎖匙可以登堂入室地欣賞,真是暢快。杜拉克,您果然是大師。
旁眼看「旁觀者」相關連結
旁眼看「旁觀者」Part1 ~讀好書 開好運
旁眼看「旁觀者」Part2 ~讀好書 開好運
旁眼看「旁觀者」Part3 ~讀好書 開好運
旁眼看「旁觀者」Part4 ~讀好書 開好運
旁眼看「旁觀者」Part5 ~讀好書 開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