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午後,沒有豔陽的熾曬,淡水小鎮教堂舉辦一埸畫畫比賽。這座教堂沒有尖塔哥德式身影,委身於廟寺所屬的文化大樓內;寺廟跟教堂分隔在不到
參加比賽的小朋友並沒有宗教的限制,參賽者跟陪賽者魚貫進入佈道會埸。仔細聆聽「諾亞方舟」的故事之後,諾亞與登舟的子民即將躍然紙上,展開一場小型聽故事的繪畫比賽。
多數小朋友根本不知道「諾亞方舟」,但是圖畫中都少不了一艘大船。女兒還問我諾亞應該長什麼樣子。女兒在船上加了許多動物乘客,還沒忘記把喜歡的「賤兔」送上船艙。
麥當勞、可口可樂也用同樣的方式進入我們的生活。 西方生活跨越理性訴求,感性凌於理性之上,在小鎮的教堂內處處可見到西方文化的部份縮影。我看到富有質感的真人演出,台上通透的爵士鼓迫力感、電吉他厚實的撥彈抖音,人聲高泛的層次、加上歷代為宗教服務的聖曲,實在很難不被打動。 我突然有感而發地聯想:「台灣必須深植感性訴求,多賣些感性商品。辛苦研發的功能性商品只有功能需求,像一般成衣一樣,賺材料、賺工錢,產品只能秤斤論兩地賣;日本的糖果、筆記型電腦、義大利的服裝、韓劇都在賣一種感性訴求,賺品牌、賣品味,利潤高。」 夕陽西下,向晚的淡水沒有雲彩。魚貫的參賽者帶著模糊的方舟調頭返航,我腦海中留著美好感覺,讓理性與感性持續迴蕩。這個週休,你感動了嗎?記得回應分享,好嗎?台灣的傳統信仰神聖性與西方的並無分別。只是鑼鼓喧天、刺耳的音響伴奏盛大的熱鬧場面,失去文化的深度與質感。我們如何保存文化特色又兼具品味與美感?讓感性更深植、內心更富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