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與死亡
「送行者~禮儀師小林」在往年輕死者喪禮的路上,飄著白雪的寒冬暗喻我們面對死亡的肅穆與淒涼,冬雪拉開影片的序幕。我們感到生命與時皆序,春夏秋冬的規律,影片接著以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呼應。「合唱」是貝多芬晚年的作品也暗示即將走向終點,音樂起頭是渾雄的定音鼓跟奔爆的管弦氣魄,然後巧妙地帶入厚實低沈大提琴獨白,接著百人謳歌合唱ode to joy展現生命的豐富與磅礡。如果整部「合唱」是生命,這裡面的大提琴音其實就是「小林」自己。這種暗喻是精品中很高明的手法,一兼二顧還順便交代主角即將失業,為職業生涯的大轉彎提供張力。
生命與死亡
細數全片入殮的場景,任人是荳蔻年華還是垂垂老者、男人或是女人、身份高低等等,死神從不挑對象;從開場的男同性戀者、獨居遺世的老阿媽、天真尚未體驗生命的兒童、因車禍往生的 戀愛青春少女生、小林禮儀師同學他開澡堂媽媽、到自己的親生父親。死亡是是肉體生命的終點,是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卻因我們好喜惡憂的情節,視而不見,然而真相是死亡是生命的部分與必然。
失落的父愛
為現實生活賣琴的小林重回故鄉的老房子,房子既陳舊又充滿回憶,小林不能忘 卻的是對大提琴的回憶。老家角落搜出的琴箱內有兩樣東西,一是兒時拉的小號大提琴,另一是用琴譜包住的石頭。說故事的人用兩顆石頭贏到聽故事人滿滿的眼 淚。不管是懷舊的老膠唱片、老音樂、昏暗的燈光、木造的窗櫺、地板與吧台,還是地板上托琴的凹痕,全部都是滿滿對父親的愛與很,這裡你可以聞到村上春樹。
不斷升高的戲劇張力
穿插其間的幕幕喪禮,一直默默導引聽故事的人進入小林與父親間的愛恨交織。表面是小林經手一場又一場看似不相干的的入殮場景,其實是說故事的人不斷地鋪陳與堆疊,為最後一幕--小林為生父入殮中, 發現老人死前緊握的小兒子給小石頭---投下最大催淚彈。這顆小石頭被賦予太多意義了;是父親的期望大提琴、是親情間的承諾、是拉近生父模糊面孔的提示 物、是死而復生的宇宙秩序(小林從生父取下的小石頭最後很釋懷地投射到妻子腹內的新生命)。
幕幕喪禮的堆疊
龍迷們,我們「之」字形前進。
小林送走的亡者與親人間都有情節,直到禮儀師小林的幽雅靜謐莊嚴的入殮儀式中才釋解放下。
劇目排序第一送走的人,小林為女貌的亡者更衣才赫然發現生理的真相,一句很莊重地諮問喪家:女妝?男妝? 家屬在最後一刻才發現兒子女妝的美麗,釋懷一切男女相超越親情的隔閡。禮儀師在這一刻不但表現對死亡的尊重也撫慰了喪家糾葛情愫。
劇 目中車禍早逝的女生,生父、生母、同車男友負輕傷觀禮。在禮儀師回春亡者美麗的面容中,生母不堪女兒的年華早逝放聲大哭,生父反唇激罵生母的清漠、男友的 貓哭耗子不能承受,點出家人間常輕忽忘卻濃郁的親情,直到死別之刻為時已晚。英年早逝最為惋惜,你看張雨生、鄧麗君還有薛岳就知道遺憾在哪裡。
為 死人化妝是什麼行業?同學不齒原是音樂家身份的小林竟是納棺人。同學母親一直認為小林比較有出息而數落兒子,同學母親連在自己女兒面前,也不給面子,這種 傳統「恨鐵不成鋼」的父母期許一直世代影響兩代之間的感情,也在辦同學母親的猝世的喪禮中同學才驚覺對自己母親滿滿的愛。「擁有」視為理所當然,這種擁有 沒有重量,也沒有生命。世人多愚蠢,視「擁有」為無物,直到失去才知道擁有的可貴。
對於死有沈重悲哭,當然也有歡樂送行的。親愛的謝謝你,希望來生再見到你,給你深深的唇印滿載我們對你的懷念,小林的工作也有溫馨。
然而,透過禮儀師小林的手,送走的亡者與未亡之間得到接納、諒解、救贖。身為禮儀師面對親人,自己又如何?
演大提琴家小林的本木雅弘在野外的草堤上遙送走每個經手踏上回歸旅程的亡者,導演用鏡頭拉近,並繞著小林。那種朔風野大,滄桑無情配上的琴音
讓我想起已然乘鶴西歸的大提琴家羅斯卓波維奇,我的懷舊歲月是一片片大提琴弦樂的低吟聲,十多年前我熱愛音響,提琴的渾厚的聲音是hi-fi迷的最愛。聽大提琴不但欣賞音樂旋律還能親自感覺到音符的滾貼,迷人的大提琴樂浪可是會輕輕撲打身岸,潮來潮往。你看劇中聖誕大嚼炸雞的節慶,小林的一曲聖母頌把氣氛盪氣迴腸到一抹又一抹的感傷就能體會聽大提琴的感動性。
附記:十二年前我送走愛護我如母親的外婆,我忍著悲傷看者跟外婆與病魔搏鬥後的扭曲面容,對照「送行者的故事」,我真希望外婆的入殮也是那樣的被體貼照顧。外婆沒給我石頭,可是我依然深深的懷念她。
開運龍風水 思源老師
- 留言者: joanyeap
- Email: joan_yeap@yahoo.com
- 網址:
- 日期: 2009-03-25 15:27:00
她给了我们清新空气,我们却还她黑烟酸雨,她给了我们美好环境,我们却还她被受污染的环境。。。我们定下一个约定,好吗?熄灯一小时,把不重要的电源关上,提倡人们的环保意识。。希望你能参与,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有限。